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 : 110周年校庆专访 | 郑方:清华人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2021-3

郑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5级系友,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听觉智能中心主任、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智能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语音和语言技术中心主任。郑方教授从事语音和语言处理及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研究工作长达30余年,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专委会主任、CCF语音专委会副主任、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安防标委会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分委会副主任委员等,是我国首个声纹识别技术标准、我国金融行业首个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标准等多项行业、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者。

 

 

2002年,当郑方选择放弃在香港8万多的月薪回到北京创业时,他说:“人生要‘有所作为’,清华人一定能做出自己的核心技术。”

 

如今,当郑方创办的得意音通逐渐成长为行业top级时,他说:“清华人要‘有所不为’,绝不能因为逐利而改变创业的初衷、降低行业的标准。”

 

“有所为,有所不为”,采访中,郑方屡次提到这句话。这“为”与“不为”之间,是坚守,是格局,同时也映照出了一个清华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被一辆自行车牵引的清华梦”

 

郑方祖籍江苏连云港赣榆县,童年时期的他每天上学都要步行七八里地,才能辗转走到学校。“当时父亲说,如果我可以考上中学,就奖励我一辆飞鸽牌的自行车,所以我每天上学心中都很有动力,一点也没觉得路程遥远。”

 

70年代,苏北地区还比较贫困,许多家庭使用的照明工具还是煤油灯,可想而知一辆飞鸽牌的自行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是多么珍贵。可以说,就是这个梦想一直牵引着郑方刻苦读书。

 

郑方的爷爷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从懵懂时期开始,他就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在这样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骨子里充满了家国情怀和正直的气节。高三临近毕业时,郑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而郑方与计算机产生交集则要感谢他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当时,班主任谢楼祥老师暑期到南京参加培训,带回一个可编程计算器,成了农村孩子郑方脑袋中的“计算机”,这个新奇的机器很快吸引了他浓厚的兴趣。从简单的游戏,到复杂的编程,他废寝忘食地钻研,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踏入了对计算机世界的探索中,一发而不可收。

 

厉庄中学时期的郑方(右2)

 

1985年,郑方以优异的成绩从乡立的厉庄中学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那一年,全县只有两位同学考入清华,另一位来自县中的同学考入电子工程系。“不过,直到我考上大学,父亲都没有给我买那辆飞鸽牌的自行车,哈哈。”郑方笑着说道,没有任何抱怨,有的只是温馨的回忆。

 

郑方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坐火车经徐州由京沪线转到北京。踏上清华的土地,目之所及就是心中梦想已久的大学,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对学校的第一印象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感觉是学校很大,东南西北走一趟得小半天。我记得那时南门外还是一片庄稼地、一些小馆和一些店铺,没有现在的清华科技园。一晃竟然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整个清华校园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非常漂亮。”

 

“来到清华见了天地,就有些自卑,我讲不好普通话,因为上中学时除了教语文的汪志聪老师外其他老师讲的都是家乡话,所以初来清华不怎么和同学说话;还有英语,虽然我成绩好,但是听力却跟不上,更说不出口,简直就是‘哑巴英语’,可以说信心受到了一些打击。”

 

郑方暗下决心,一定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追赶他们的步伐。五年的本科学习期间,郑方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被清华的“体育精神”感召。他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跑步,冬夏无阻,早餐后去教室占座学习,下午四点多学校的大喇叭一响就又去操场锻炼,晚上继续占座上自习……就这样日复一日,凭借着一股勤奋刻苦的劲儿,到毕业时,他的综合成绩排到了班里前三,而且体育五项全能测试达到了优秀。

 

这段“拼命”的经历,也让郑方从一个内心拘谨、甚至带着些许自卑感的少年,慢慢变成了一个自信阳光、乐观开朗的人,“感恩母校提供的平台,感谢母校环境的塑造,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双肩挑起责任,一心服务他人

 

在清华期间,郑方担任过学生干部,从班长、班支书,到校团委组织部干事。在校团委组织部工作那段时间,他接触了全校各系优秀的学生干部,让他成长很快。而让他突破不敢说话的自卑窘境的,是在校团委组织部一次各系分团委书记会议后,时任组织部部长吉俊民老师刻意安排的,突然让他做的会议总结发言。此后,郑方回系担任分团委书记、学生辅导员、再任系分团委书记、系党委副书记。

 

1990年,系团委代表大会(左3始:现清华大学副校长吉俊民、郑方、吴建平院士、罗建北老师)

 

清华大学素有“双肩挑”的优良传统,要做好却并不容易,需要承担的责任很重,要兼顾的事情也非常琐碎,但郑方身上有一种朴实诚恳、乐于奉献的品质,这让他在集体里深得“民心”。

 

在班里,他总是热心去帮助同学们打水、扫地、修理电脑,同学们觉得他热心肠、靠得住;给8字班做辅导员时,他贯彻组织上的要求,在班集体建设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积极发展学生党员。8字班的学生都很优秀,但在读书时也容易受一些不好思潮的影响。“比如计82班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没用,只要动手能力强,以后就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郑方通过心理辅导和交心谈话,帮助学生扭转了这样的思想,使学生们处理好了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动手能力之间的关系。“清华学生其实都非常聪明,只要以实践例子说明,慢慢因势利导,他们就会明白了。”

 

对于如何把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工作平衡好,郑方分享了他的心得:“第一,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要专注,这样效率很高;第二,凡事要多倾听团队的想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就没有什么难事儿了。”

 

1988年校团委组织部春游,于主楼前合影(前排左1:郑方;后排左1:现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后排右1:现清华大学副校长吉俊民)

 

“根正苗红、又红又专”——这是同学们在毕业册中对郑方的评价。当谈起为何能对学生工作保持那么多年热情而不变时,郑方这样说:“虽然做这些工作会减少我的休息时间,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我不仅和学生们交了朋友,从他们那儿学到了东西,自己也得到了锻炼,逐渐塑造了越来越强的集体意识,提高了集体荣誉感。”这也为他后来担任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等其他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毕业后的郑方,仍然是一个热心肠,对系里的事情非常尽心。90年代,“酒井”架设服务器的时候缺乏资金,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郑方筹集了4万块钱来帮助学生们,为“酒井”文化初期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母校春风化雨的价值导向、集体精神、体育精神都深刻影响了我。虽然已经毕业30年了,但每一次回忆起学生时代的情景,我都由衷地感到幸福。”郑方说道。

 

声纹识别世界,语音聆听未来

 

“读书时,是吴文虎老师把我领进了研究语音技术的大门。从1988年三年级时我应因材施教计划进入外设教研组(即后来的信息教研组、多媒体研究所)就跟着吴文虎老师做研究。语音组的老师,尤其是吴文虎老师、方棣棠老师,给我的言传身教和价值观影响很大。他们常说‘做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研究语音技术就是要怀着为国家、为社会解决问题的初衷,做出来的技术必须要对社会产生真正的用处。’”这个价值理念根植于郑方的头脑中,也一直指导他后来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2000年,郑方通过参加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夏季学术活动了解到香港政府的优才计划,“当时香港那边也在做语音技术,并且邀请我过去一起研究。贾培发老师建议我过去,但是要求我一定要带着‘任务’过去,这个任务就是要促成香港那边与清华、与咱们计算机系达成合作。在请示学校和系里后,经申请成功我在2001年加入港府优才计划。”

 

港府优才计划期间在香港长洲岛

 

不过事有遗憾,在郑方的多番努力和争取下,这一合作最终仍没能达成。2002年,郑方决定返回北京,当时他在香港的月薪已经达到了8万多港币,面对各种挽留,他都没有犹豫和留恋。“我心里一直惦记着母校交给我的任务,整日惴惴不安,既然不能合作,那我干脆回来,咱们清华人要做出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能被外界‘卡脖子’。

 

回到北京的当年,在学校和计算机系的支持下,郑方创办了得意音通,这是国内第一批诞生的语音识别类的技术公司,核心团队成员都来源于清华。直到近20年后的今天,郑方依然在马不停蹄地致力于推动解决语音和语言技术方面的原创研究和技术开发,一刻也没有停下。

 

央视新闻报道

 

得意音通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声纹识别(VPR)、语音识别(ASR)、中文自然语音处理(CNLP),其中声纹识别领域的“声密保”是市场上广泛应用的产品。“它是基于声纹识别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开发的一套身份认证系统,该系统在进行身份认证时,会随机产生一组数字串要求用户读出,系统对用户发出的声音进行数字串和声纹双重识别,从而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认证。”郑方为我们解析了其中的原理。

 

在深圳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师认证培训会上解读声纹识别

 

2010年,声纹识别技术率先在中国建设银行应用,随后它在移动金融市场迎来了应用高峰。如今,包括中国银联、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互金协会、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等也都成为了其用户,涉及很多行业。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得意音通是该规范的主要推动者和起草者之一,更是代表了其在行业内被官方认可的地位。

 

2020年清华-浦发数字金融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从左到右:郑方,戴琼海院士,张钹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院士,浦发银行行长潘卫东、副行长崔炳文、北京分行行长夏云平、科技部副总经理万化)

 

我国人工智能界泰斗、计算机系教授张钹院士曾表示:“人工智能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研究,但是市场的爆发一定程度上也会引来乱象和竞争。做技术的公司要像得意音通一样,不仅需要怀着对技术的敬畏之心,还要拥有多年的积累,自身技术过硬,才能在市场的冲击中屹立不倒。”

 

清华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论是在清华还是在得意音通,同事们对郑方的评价都是他一直在“做减法”。在教书育人上,他为学生“做减法”,把各种复杂的技术原理通过实践,让学生理解其真正内涵,理解社会需求什么,让产学研的连接和输出更加紧密;在企业耕耘近20年的他,坚持“有所不为”,不光在于专注于做有意义的事,还在于做正确的事。“我从母校接受到的教育就是清华人对社会要有责任,钱可以不挣,但是牌子不能砸,这是一代代清华人积累和奋斗出来的。比如我们推动声纹识别应用从一开始就考虑如何防止攻击和如何保护隐私,这种提前布局就来自于这种责任感。”

 

采访中,郑方也向我们表达了他对市场的一些忧虑:“在我们的推动下声纹识别火了以后,市场上冒出来很多鱼龙混杂的企业,甚至还有一些转行的投机公司,他们因为没有前期巨大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投入,更容易以低价格进入市场,但是由于技术不过硬伴随而来的就是用户的安全隐患,不少银行客户吃了亏后,才来找我们应急补救。我希望企业能对技术和知识产权有敬畏之心,因为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够更健康、更良性地发展。”

 

荣获金雁-AI领军人物奖(右1:郑方)

 

有所为,有所不为,郑方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方与圆”。“方”是准则,它约定了语音行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规范;而“圆”是圆圈,它决定了清华人的创业,永远离不开母校对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也离不开母校这个圆周。

 

创业这些年,郑方看到过不少企业,有的会猛地跳跃,有的会突然转弯,但是在语音的赛道上,他却始终稳扎稳打。“未来,我们会坚持把语音做下去,稳扎稳打地为国家和行业的语音安全及智能贡献一份力量,也为社会解决更多需求,让世界聆听更多美好。”

 

CCTV“品牌力量”采访

 

采访接近尾声时,郑方给清华的师弟师妹们提出了三点寄语:

 

一、清华人要有一点情怀,内心要始终怀着为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服务的初衷,道路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二、无论做什么,内心都不要浮躁,要一层层剥去功利的外衣,时时询问自己的内心“什么才是我真正的兴趣、真正的目标”,然后沿着这条路坚定往前,这样你才会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三、一个人要心怀感恩、不能忘本,无论你的目的地是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出发地。“我始终记得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学生,农村的土地让我感到亲切,它是我人生幸福的源泉。什么是幸福呢?就是农忙时我去插秧、去拔红薯秧的根,在毒毒的太阳下迎面吹来一丝凉风,这就是幸福啊!所以真正的幸福感不是物质的,而是来自服务家乡、服务社会和服务国家的过程中的一种辛苦但美好的体验!

 

结语

 

采访结束了,在双清路连接起的母校与创业之间的这条道路上,郑方依旧忙碌着,忙着去实现当初许下的“清华人要有所作为”的诺言,也忙着坚守“有所不为”的行业底线。从他坚毅的眉宇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清华”二字在他心中的分量,以及未来他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郑方说:“其实我只是众多清华人中最平凡普通的一员”。11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也许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平凡普通”的清华人,但是当“平凡与普通”坚持到一定境界时,就汇聚成了一股难以言状的强大力量,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读。

 

 

 

本期采访:黄文辉 李静 张超

供图:郑方

统筹/联络:李静

撰稿/排版:张超

校对:李静 唐玲

总审核:贾珈

 

 

长按识别关注

清华校友总会

计算机系分会

邮箱:thucs@tsinghua.edu.cn

热线:010-62782917

010-62780542

 

首页    媒体报道    2021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 : 110周年校庆专访 | 郑方:清华人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2021-3
收藏
创建时间:2021-11-24 14:05